让资讯更有价值,让传播更加高效

Make information more valuable,Make communication more efficient

如何打造独特评论?

要巧接思维,让它成为武器。

就像数学问题有多个解法,内容评论也是一样,一般把它们分为四种,可以按照梯度使用,分别为:1)比较法,2)找共同点,3)辩证思考,4)现象学

1.首先是比较,比如说:当被问到对一幅画有何感想时,也许能说出“好或不好”这种词汇;在某些状态下也有人回答“不是很明白”或“没什么特别的”。但当被问到你认为这两幅在一起时,就会有不同的表现,那么,在写内容评论或提出企划案时,这种“作比较”的思路也十分有效。任凭自己的想法做出的内容并不少见,若你要冷静些,写清楚想要传达什么,特征是什么,引入比较对象会更有说服力。

此类手法分为两个细节,一方面是内容评论之间的比较,另一方面是拿其他案例来衬托式比较。前者如“正是有观众所想看的主角A,才有配角B的作用”;后者可以理解成两篇文章的对比,你可以把它按照“段落、结构、作者核心观点的主张”等进行拆分。

2.其次是找共同,比如说:当看到专业棒球手的选拔赛时,可以把这个用于相亲活动的对象选择上,或者说,产品销售人员有时能够从明星的宣传片中找到卖点提示,均是使用找共同的手法。

善用寻找相似事物的差异进行分解,做对比、以及寻找不同之间的连接点,基于此思路你将自己所写的评论与别人媲美,也能产生不同的新想法。顺便一提,日常中养成此类习惯,不论看见什么,你能立刻想到这和某某是相通的,会让大脑神经元的重塑性变得更强,这也是锻炼成长型思维不可缺失的一部分。

那在共同点上如何表达呢?可以采用比喻、借鉴的方式,引述想表达的核心思想,比如:作家村上春树在一次公开演讲中,拿“高墙”和“鸡蛋”来比喻强者和弱者,更深层的含义是人人都是鸡蛋,我们无法掌控高耸的高墙,但可以保护鸡蛋的尊严,巧妙得给人留下深刻记忆。

3.再者是辩证法,比如说:有人提出“想要胜利,精神力量必不可少”的命题;对于该命题有人认为技术才是根本;出现对立和矛盾会更容易受到读者的关注,因为矛盾才是思考的原动力。

试想下,把日常中经常出现的麻烦和不满理解为反对命题会怎么样?若能解决这些麻烦,那反对命题会更有价值感,克服和反对的过程,被称为「扬弃」。作为内容评论者未必需要把遇到的现象都解决,你不妨把问题抛出,适当的给出建设性意见,反而是种境界。

4.最后是现象学概括要点就是“暂且抛弃对经验真理的确信,首先关注现象本身”;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得到某种认识,它需要以产品为根本,用心观察并重新贴标签。比如说,有人需要我们画一幅苹果的画,抛去技术水平不谈你可以随手拈来,这是因为你脑中固有苹果形象,但在现实中苹果形形色色,没有完全一样的产品。我们就可以就细节部分展开。

专业画家之所以专业,主要是会把不可思议的新发现描绘出来并融入新故事,哪怕极其普通的东西也能给观赏者带来惊讶。然后进行重贴标签,在古代西方(希腊),异族被称为“barbaroi”,意思是“说着听不懂的言语的人”;正是此类标签才加深人想了解的欲望。怎么贴呢?一方面是“错位匹配”,另一方面是引述;如中年人经常批判年轻一代是“新人类、没朝气、宽松时代”,想想看,若你把它们用在老人身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呢?

简单概述,这四种常用的塑形思路结合制作者角度的出发点,呈现的评论在专业上已经超过80%的人,另外最后的系统性是点睛之笔。